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选择题
1.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伏尔加汽车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2.2015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两周年。针对“空巢”老人增多的社会现状,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属于违法。新法新规定的出台蕴含的哲理有(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任何事物都包含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③通过质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表明,中国改革要啃“硬骨头”。下面对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
①改革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②改革是辩证的否定,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近年来,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依法治国”、“APEC蓝”、“任性”、“创客”等成为近期网络流行语,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基于(  )
①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着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这一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①经济基础一定要与上层建筑的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改革是解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8.当前,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正在迈向“汽车社会”。“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酒驾等。从唯物史观看,“汽车道德”的出现体现了(  )
A.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9.羊年春晚《回家的路》、《当你老了》等歌曲所表达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让亿万观众
为之动容,也触发人们思考当今社会环境下对“家”、对亲人的感情寄托和文化情结。这表明(  )
①社会矛盾主要靠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体现和反映
③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推动作用
④意识对精神状态和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伴随着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对待人的态度——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思维方式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化
C.社会存在的变化    D.社会意识的变化
11.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腐败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D.社会意识有时候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
12.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某个方面看,这句话说明了每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性格、记忆都密切地与当地的风景相关。水、土、光的分子都融入了人的身体和大脑,成了他们的血肉。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德国的莱茵河、中国的长江、埃及的尼罗河都作为各民族的重要符号出现在各种意识形态报告中。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
A.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普遍联系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状况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非选择题
13.法律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漫长的人治时期,这是造成当前我国公民法治精神淡薄的重要原因。但我们更要看到,人治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法治国家所需内生动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依法治国方略,这些都有利于法治精神的培育。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影响公民法治精神形成的因素。
14.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也迎来了法律体系形成后的大修改、大完善期。近年
来,我国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这将构建起让创造热情竞相迸发、创新动力充分涌流的制度环境,为激发发展活力、鼓励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观点,阐明我国修改完善法律的必要性。
答 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D。A说法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材料中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故选D。B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解析]选B。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同时《老年权益保障法》的修订本身也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正确。答案选B。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一定都是优点和缺点,②错误;质变有前进的,也有后退的,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③错误。
3.[解析]选C。②④是对改革的正确认识;①说法错误,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说法错误,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解析]选D。材料表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先导;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5.[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物质可以离开意识,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③说法错误。
6.[解析]选B。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基于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①④正确;②中的“决定”说法错误;③材料未体现。
7.[解析]选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①说法错误;以往的人类社会矛盾的解决是靠革命完成的,我国现阶段的矛盾要靠改革解决,③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养老金并轨改革是我国现实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事业,②④说法正确。故选D。
8.[解析]选C。“汽车道德”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体现了C;A没有说明“汽车道德”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汽车道德”的作用,排除B;D与材料无关。
9.[解析]选C。材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体现和反映,意识对精神状态和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②④正确;①本身说法错误;③应该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10.[解析]选C。人们的思想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故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存在的变化,故选C。
11.[解析]选C。“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荣辱倒错,是当前腐败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说明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正确。A、B都是说决定作用,不选。D本身说法不对,社会意识任何时候都不会起决定作用,故选C。
12.[解析]选C。作答时把握题意的主旨,抓住关键信息“每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性格、记忆都密切地与当地的风景相关”,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普遍联系,因此A不符合题意;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较为具体,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然后把握材料信息“市场经济发展”“漫长的人治传统”“法治精神的培育”,实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市场经济为法治精神的树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从根本上有利于法治精神的形成。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由于漫长的人治传统,人治意识不可能随着人治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的消失而消失。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有利于公民法治精神的形成。
14.[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关观点,阐明我国修改完善法律的必要性。解答时应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