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根本在于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虽然国内的学者对红文化传播方面研究的还不少,但主要集中在红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平台都提出意见和建议,着眼于红文化的意识形态问题、传播媒介的选择、红文化的产业发展等方面,缺少一种对红文化传播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因此本文注重红文化传播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并选择红文化的传播过程模式,整合红文化传播的各种资源,进而研究红文化传播问题,最终形成红文化传播的新生态。
关键词:“互联网+”视角;红文化传播;路径
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消费方式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学生更是接受新媒体和互联网,使用新媒体和改变互联网的主力军和先锋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改革传统媒体在红文化传播渠道,顺应新媒体的思维方式和平等关系,红文化的传播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不断扩大红文化的影响力。
一、“互联网+”视角和红文化研究述评
国外没有红文化这一概念,红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红文化诞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然后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凝结而成的中国特的先进文化。红文化拥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赣南孕育了苏区精神等精神形态的红文化。我国的红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对红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红文化”进行专门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随着“红旅游”的兴起而开始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红文化传播的研究在人们的视野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国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從中国革命文化角度来看。李水弟、陈建的《红文化探微》一文,作者对红文化进行了界定,认为红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成果。认为红文化的特征主要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傅小清、张国芳、张有闻的《红文化“成就”中国革命》一文,作者认为红文化在中国现代革命之中起到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是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它独特的先进性“成就”了中国革命。李水弟的《红文化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一文,作者认为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政治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总结和继承。
从中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刘寿礼的《苏区“红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一文,作者认为红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并以其独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殷运岚的《红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包容与传承》一文,作者认为红文化不仅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先进的外来文化,更以其巨大的历史包容性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张建龙、韩阳的《论红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作者认为红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红精神作为红文化的精神指向,是其主体精神,红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了革命性转换和升华。大众中国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看。钟利民、刘丽的《红文化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文,作者认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最终确立了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红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重要作用。罗春洪、周世新的《浅析弘扬红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支持》一文,作者认为弘扬红文化是当今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何克祥的《红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一文,作者认为从广义上讲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都是红文化,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狭义上讲的红文化主要指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根据地开始的革命文化。
二、红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红文化是我国最艰难困苦时期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和精神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如今,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主流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已经开始分化,个别人出现物质利益至上,缺少精神追求,红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衰退,红文化传播落后于经济建设和互联网的发展,这值得我们深思,甚至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对红文化冷淡的现象,整个社会在使用互联网传播红文化的办法不多、效果不佳等现象。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互联网和各领域的整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巨大潜力,这是不可阻挡的,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和整体影响。国家也出台了一批推动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文件,这给红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和红文化传播进行有机整合,催生新的红文化生态。
互联网具有高速传播、个性化传播和多样性传播的特性,互联网正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借力“互联网+”,将能够更好地进行红文化传播,吸引和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红文化保持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同步。
1、红文化传播中前期投入大,技术水平有局限。根据社会和网民对一个优秀网站的标准评定,然而,在许多高校的网站建设中都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特别是在校园红网站建设上,技术人员欠缺,技术水平有限,无法达到高标准。以“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的制作为例,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技术都是通过自学掌握的,遇到的问题也都是在边学边干中解决。这些要求不但需要过硬的技术,而且还需要先进设备支持。在红网站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调查,华东交通大学“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仅曙光天阔4000服务器就需要60万元。此外,购买国际域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红文化传播中法规不健全,红文化品位被人为降低。如同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威胁。首先表现在法规的不健全。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导致我国事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此外,由于大多数思想教育者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前法制相对滞后,低水平的管理与迅猛发展的技术运用不相适应;红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广泛、层次之复杂等原因导致一些虚假、低级、庸俗的“红信息”流露于之中,严重地损毁了红文化的高雅品质。
3、高校学生对红文化关注程度低。由于宣传力度太小和红文化引导教育方式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年大学生对红文化有一种漠视的态度。据对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显示,在学习生活中,只有10.14%的学生经常会在红网站上浏览红文化。在进红文化网站的同学中,有53.62%的同学是为了查论文资料,17.39%的同学是随意链接进入,只有10.14%是因为兴趣爱好进入红文化网站。
4、红文化传播内容有局限。红文化传播内容局限表现在不能随着新时代和生活的发展而向网民呈现更加具有时代感的精神。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只有2006年《“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简介》、《共青团江西省委祝贺网站开通》、《江西省民政厅祝贺网站开通》等五篇祝贺开通方面的相关新闻播报,对于一些日常工作中的红文化活动未给予内容上的丰富,如高校学生到陵园祭奠、红图片展、红歌会走进大学校园等未及时添加到红网站中。另外,红网站的网站宣传栏主题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在“红土魂――江西
英烈网”中,除了英雄事迹、学术交流、县市纪念馆、声像资料、观众留言等栏目外,未能及时增加一些与红文化有关的主题,如红风景区、红经济、红文物等。
三、“互联网+”视角下的红文化传播的路径
(一)深入把握红文化内涵,提升红文化传播的吸引力
以精神为主的红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是根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孕育和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都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终目标,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因此,这些革命精神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红文化的内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是每种精神因产生的时间阶段、历史背景不同,所以具体内涵还是有所变化的,存在差异性。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奠定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础,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丰富和发展。这些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红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鼓舞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红文化资源为主的红文化的物质文化,应使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红文化传播的吸引力。首先,要对红文化内容进行整合,将红文化内容与互联网进行整合,将红资源为主的红文化的物质文化转化为数字形式,使其能够在互联网上能够使用。其次,发展红文化资源的新型文化产业经济,大力开发红文化的体验教育功能。目前,革命老区加大对红文化资源的开发,把红文化资源与当地自然风貌、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通过优化重组,打“红牌”,下“旅游棋”,以红旅游产业进行开发,进而传播红文化。最后,对红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创造,改变红文化原有的固定属性。在理解红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影视剧、微电影、记录片、歌曲、微博等对红文化的物质文化进行再创造,形成红文化增值品。
(二)深度整合传播过程模式,提升红文化传播的辐射力
传播过程除了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外,主要还包括传者、媒介和受者。传播过程模式主要分为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和系统性传播过程。[16] 其中线性传播过程是单向传播的,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双向互动传播的,系统性传播过程则是在系统环境中的传播全过程。紅文化传播应把握好整个传播过程,采用合适的传播模式,充分发挥传者、媒介和受者的作用,提升红文化的辐射力。
认识新媒体工作原理,对红文化传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Web2.0 是相对于Web1.0的新时代,以前是单向信息发布模式,现在通常是用户参也与了发布,这使得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受者”,同时也是网站内容的“传者”,新媒体注重用户的交互使用,以前的网站是由少数网站管理员定制的,比如现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其传播过程为:“传者”到“媒介”到“受者”,是单向传播的,这就让“传者”处在一种优势地位来发布信息,而“受者”只有被动接收信息,所以导致“受者”兴趣和参与度不高。诚然现在大部分红文化网站仍使用的是网站时代的单向模式,这样势必使红文化的传播辐射力大打折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