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再度的老字号
在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大上海,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中华老字号的生存环境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时尚生活元素的颠覆,外国品牌的抢逼围,不少老字号缺少对决招数,至使金字招牌黯然失。而城隍庙的老字号不仅延续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手工业的一线血脉,更因为经历了多次脱胎换骨般的痛苦历程,获得了新生,获得了在城隍庙继续存在及发扬光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好钢用在王大隆
清嘉庆三年(1798年),有一位姓王的铁匠在大东门内曲尺湾(今四牌楼路一带)开了一家铁匠铺,打造老百姓家用的菜刀、剪刀和马镫、门窗插销等小铁器。王氏及其后代完成原始积累后,于同治九年(1870年)增建房屋,开设了一家刀剪店,并到南市大东门肖大隆剪刀铺学习制作剪刀打制技艺,学成回来后为了表示技艺有渊源,遂将铁匠铺命名为“王大隆”。当时城里的商铺都是前店后工场格局,王大隆也不例外。因为本钱少,有时也向别的作坊选购一些上等刀剪毛坯,经加工打磨成成品上市供应。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大隆第五代传人王志伟为王大隆的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王志伟精于“淬火”工艺,又聘请了一批锻铁高手,所制大小剪刀式样新颖,又十分锋利,裁衣剪刀一次可剪20多层布料,王志伟将其命名为“伟剪”。王志伟确很有品牌意识,凡刀剪打成后,即打上“王大隆”的钢印。由于质量上乘,王大隆的剪刀很快誉满全国,与当时的苏州昌记张小泉、杭州泰记张小泉并列为三大名剪之一。不久王大隆从曲尺湾搬迁到城隍庙内营业。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王大隆迁入法租界继续营业,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城隍庙,并在丽园路58号建立了王大隆刀剪厂,不仅继续产生名牌产品“伟剪”,还推出皮剪、内衣剪、园林剪等品种,还有专供学生使用的圆头剪、专供专士使用的翘头剪、指甲剪、吃瓜子用的瓜子剪、剪纸用的花边剪等。   
今天的王大隆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家名特商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王大隆先是在外地建立生产基地,定牌监制自己的刀剪。近年来又与海外厂商合作,掌握国际市场刀剪的发展信息,选用优质钢材,定牌生产国际流行的刀剪款式,使老字号的新产品具备了向国际优质名牌挑战的实力。
走进这家百年老店,分明感觉它春风再度,商品陈列非常人性化,敞亮通透,便于顾客选购。我在店铺内随手拿起一把菜刀细察,意外发现它斜靠着的货架横档内装有磁铁条,可以吸住刀背,防止它滑落伤人,但又不影响客人挑选。这个设计让我感到了商家体贴人的用心。
店铺内陈列着民用、厨用、专用、休闲四大类的各式刀剪千余种,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小剪刀惹人喜爱,翘头的绣花剪小巧玲珑,大众化的法兰剪过去是家庭必备用品。专供女士使用的化妆美容剪也体现了丰富的科技含量,我还注意到剪鼻毛的剪刀是圆头的,此番设计是为了防止使用时刺伤鼻孔。办公剪采用日本进口钢材锻造,专门用于整理文件,价格仅为德国“双立人”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专供裁缝使用的剪刀一下子可剪三十层布料,真是厉害。皮革剪和园艺剪也是这里的特,最大的一把园艺剪居然有好几公斤重。据店经理介绍,王大隆出品的园艺剪有一个为人称道的特点,就是不滑口,咬紧枝杈,咔嚓一声就剪断了。我问为什么不会滑口,他颇为自豪地说:这就体现了王大隆“三分磨,七分敲”的行业特,主要是刀剪磨得好。
王大隆里的“蟹八件”是很有名的,所谓“蟹八件”是中国人吃蟹的专用工具,包括钳、剪、锤
、针、砧等,一蟹当前,敲敲打打,提升了中国蟹文化的乐趣。旧时大户人家吃蟹,都要备几套“蟹八件”,既可保证吃相文雅,又能保证蟹肉一丝不漏。一套精品级的“蟹八件”三百多元,还有“蟹六件”、“蟹四件”等简化工具,也相当实用。
如今企业开张、大楼竣工、轮船下水都兴一剪红绸带而祈求兴旺发达,为了烘托喜庆气氛,王大隆专门设计了一种剪彩剪,钢质镀金,富贵华丽。有一种龙凤剪彩剪,剪柄上铸出两对盘龙飞凤,民族特极为鲜明,用如此吉祥的剪刀剪彩,彩头颇大啊。
这里的专用刀具最全了,一般人根本想不到的刀剪在这里都有,比如切参药的小铡刀、杀鱼刀、剖鸡胸的刀、刮猪毛的刀、切槟榔的刀、切菠萝的刀、专门削水果的小梨刀——它让我想起在十六铺水果店发迹的杜月笙,他是操这种小刀的老手,还有刀刃为花边状的冷冻刀,冻得绷绷硬的肉禽一剪就分离了。还有专供厨师用的斩刀、披刀等,经营这种刀具是经过公安局批准的,一般商店不能卖。还有厨师用的食品雕刻模具,一整套居然有几十件,非常好玩。
王大隆是老字号,但今天的经营者必须敏锐地感觉餐饮潮流的变化,为之提供适当的刀具,所以王大隆里有专门用于餐桌上熟食分割的刀剪,也以开放的襟怀引进了一些特殊刀
具,比如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刀具。据店经理介绍,陶瓷刀具有卫生、轻巧、锋利、不需修磨等特点,是刀具发展的新方向,在美国、欧洲非常流行。当然价格也较贵,一把陶瓷切割刀在一百出头到三四百元。
不久前,王大隆在商城中心广场举办刀剪展,展出民用、厨师、园林、工业及绣花等用途的各种刀剪240多款,其中展出的青钢圆头披刀,彩柄青钢披刀、时风汽车911K厨房剪和家用组合剪,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和家庭厨师革命默默地充当不可或缺的配角。
相伴纤指寻美食——上海筷子
中国的饮食文化之所以精妙博大,以筷子为主要餐具进餐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菜肴的形态。设计思想决定行为方式,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是铁硬的实证。比如一盘竹笋炒肉丝,只有筷子才能挟起来,用刀叉不行。吃南翔小笼馒头,也必须用筷子轻轻挟起,才能保证皮子不破,汤汁不漏。老外对中国的食事如此感兴趣,其中也包括驾驭筷子的“雄心”。过去,筷子在竹木杂器店里出售,现在筷子在超市里出售。故而上海筷子店作为上海唯一一家专营筷子的市名特商店,不仅获得了“筷子大王”的美誉,而且荟萃了不同材质、不
同装饰方式的筷子百余种,犹如为中国饮食文化保留了一个小型的专题博物馆。
上海筷子店面积不大,仅十几平方米,但在我采访时,前来光顾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是为父母祝寿特意来买一对寿星筷,有的是为馈赠外国朋友买一盒彩艳丽的福建漆筷,有的是为庆贺朋友喜结秦晋之好,选中一对龙凤筷。还有一个客人特别有意思,他拿起一包杭州出产的天竺筷显得非常激动,这种筷子表面有天竺细竹竿留下的天然斑纹,让人想起“斑竹一枝湘妃泪”的诗句,上面用一个金属小帽子封顶,即使在今天也是价廉物美的日用品。但可能由于纯手工制作,或利润稀薄等原因,天竺筷将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这位客人要买一包留作纪念。
据营业员介绍,上海筷子店里的筷子包括红木、竹雕、景泰蓝、玉石、牙骨、银器、陶瓷、漆器、镶嵌等十多个大类,共一千多个品种。最贵的一双象牙筷子要价1080元,最便宜的就是天竺筷,一把也不过6元。为了增加筷子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筷子制造商和设计师们就在筷身上做足文章,比如雕刻、镶嵌以及多种材料搭配混成,使一日三餐的寻常餐具变成了承载中国文化的精美工艺品。
来自辽宁的独山玉筷泛出幽幽的翠绿花纹,古意盎然,令人想起古人用膳时的情景。银
筷又让人想起阴森森的宫闱故事,因为银器具有鉴毒的作用。而在今天,银筷却因为充满富贵气息而被一些怀旧的老年人喜爱。如果嫌银筷老气,可以挑一双不锈钢喷砂的筷子,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走,而且价格便宜。红木筷的筷头雕刻龙凤狮子等传统造型,总是颇讨人喜欢的,如果你想馈赠亲人或纪念一个日子,也可以请店家代为细刻某些字句。紫檀筷嵌了镂花银套,富贵气挡也挡不住,套装“十二金钗”虽然标价2300元,卖得倒很俏。据营业员说,都是老外买了送亲友的,因为他们认为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的体现何止紫檀!来自福建的漆筷,也采用了传统工艺,制作一双漆筷起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我看到一盒二十件装的礼品漆筷,筷子和筷搁上都留有充足的绛红“天地”,中间段巧妙地镶嵌了白底线描风格的微缩《清明上河图》,如果在餐桌上徐徐展开,玩一把拼图游戏,就出现了一幅风俗性极强的画卷。
说到筷搁,这是筷子的衍生产品。今天用餐文明的大趋势要求我们的餐桌上备有筷搁,既卫生又美观,所以在上海筷子店里出售的套筷一般都有筷搁,有的还备有小型的调料碟。这样组成的礼品筷,既丰富了筷子的概念,又倡导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筷搁的导入,也增加筷子美化的载体。比如我看到一种筷搁是用海螺做的,经过巧妙打磨,成了一件玲珑可爱的小摆件。还有一种筷搁采用传统的螺钿嵌的方法,用贝壳和瓷器镶嵌,使传统工艺
又到了个新的表现空间。还有一种瓷筷,采用青花釉下彩工艺,具有明清瓷器的韵味,虽然看上去脆弱,其实是经高温烧制的,小心使用的话,应该不会有问题。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多年了,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经过琢磨的象牙筷和玉筷,早期的竹木筷肯定是有的,但因容易腐朽而无法考证,不过在安阳一座墓葬中曾出土了三双商代的“始祖级”铜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铜筷和铁筷,云南、安徽等地也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铜筷。到了汉魏六朝,各种规格的漆筷开始问世,稍后又有了名贵的银筷和金筷。一双筷子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饮食史,也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亡和民众生活质量的起落。今天,在上海筷子店,各各样的筷子再一次让我们真切地感受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飞金绘彩丽云阁
丽云阁是上海市名特商店,也是一家百年老店,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址在城隍庙花园(现豫园新路),以经营名人书画、苏杭雅扇、锦绫裱对、红木镜框、围屏寿幛、丝织风景而驰名,在上海同行中曾有“北有朵云轩、南有丽云阁”的美称。搬到豫园老街后,除继承书画、折扇、镜框等传统经营特外,还增加了剪纸等工艺品和室内装饰品。
但到丽云阁来的中外游客还是对这里的扇子颇为偏爱。在店堂的柜台里、墙上,极典雅地陈列着檀香扇、香木扇、黑纸扇、柏木扇、象牙扇、牛骨扇、孔雀扇、宫扇、绢扇等,令人眼花缭乱。有一年我三哥到上海探亲,他岳母特意嘱他买二十把跳舞扇,以“武装”街道里的一支老年舞蹈队,但他跑遍整个上海也没看到,最后一天游玩城隍庙,不经意地在此看到,一时喜出望外。
当然,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爆,民间收藏热的升温,游人对作为书画载体的折扇更有兴趣。丽云阁早为大家想好了,柜台上就有以水磨竹、乌木、檀香木、牛骨为扇骨、以宣纸、洒金纸为扇面的各种折扇。如果出自名家之手,那价钱就不便宜噢。一般画师的作品,索价一千不算离谱,如果你有眼光,认为这位画师有潜质,买几把藏着,十年后升值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谁也不曾想到,十年前程十发的作品会涨到今天这般地步吧。现在拍卖行里,一把程十发的折扇起拍三五万算是很客气了。其实,我认为团扇在今后会有很多人收藏,请画家按宋人笔意绘画,或花卉,或翎毛,或虫草,泛出那么一点幽幽古意,如果装点居室,特别是闺房,那是一种很优雅的表示。女孩子拍照,身穿丝质的无袖旗袍,傍一把清代的太师椅,一柄团扇在手,造型不要太好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