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经肆虐全球近半年时间,⾃3⽉中旬全球各⼤体育赛事全⾯暂停,到7⽉各项商业赛事复赛,疫情下的体育表演业经历了从休赛、延期、保持训练到空场复赛等⼀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变⾰,⼤众体育活动也经历了居家封闭、线上聚集再到线下有限活动的整个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众休闲体育,都孕⽣出了⼤量的体育科技创新,来解决其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其中部分创新还显现出了在疫情结束后得以继续推⼴应⽤的潜⼒。
本⽂将对疫情期间的体育科技创新案例进⾏归纳梳理,希望能对我国体育⽤品业的从业者带来启发。不过需要⾸先强调的是,体育只是科技创新的诸多领域中⼀个很细分的部分,在这场特殊情景下的爆发式科技创新中,体育⽤品业所受到的最重要的科技洗礼必然与其它产业⼀样,也遵从科技创新的普适规律。
1.从科技视⾓看公共卫⽣危机的意义
我们已经看到,在最初国内⼀个⽉的公共卫⽣危机应对过程中,包括⽆⼈机、机器⼈、超级计算机、5G在内的诸多新兴科技都⼤显⾝⼿,为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贡献了强有⼒的保障。
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有颠覆性的新技术被创造出来,但近⼏年雄厚的技术积累在危急关头得以⼤量
推⼴应⽤,并且在各⾏业完成了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以阿⾥、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和互联⽹公司展现出了强⼤的应变能⼒和创新能⼒,医疗、教育、交通物流、餐饮零售等多个⾏业迅速展开了数字⽹络化和智能化进程。
平台经济、远程协作、⽆⼈化管理等新型⽣产关系在危机中体现出了强⼤的效率和适应性,与之相对,旧有的⽣产、协作和管理机制暴露出了严重的低效、滞后、与新兴⽣产⼒的不匹配。种种⽭盾在社交⽹络中迅速⼴泛传播,对公众意识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依照熊彼特的技术变⾰理论,以上科技在此次疫情中的诸多体现均可以被视为是科技创新的扩散,疫情危机在应⽤场景、决策、资源整合协作等多⽅⾯为这种扩散创造了显著优于平时的绝佳机会。从这个⾓度讲,疫情和战争对科技⽽⾔有着相同的积极作⽤,虽然并⾮⼈类所愿。高尔夫r论坛
当然,正如熊彼特理论的线性科技创新三部曲被加以“循环和反馈”性的修正,本次疫情中,不仅可以见到原有技术的⼴泛扩散,也可以发现⼤量的“改进”式创新,以及少量的“观念构想”式的发明。
部分科技公司和互联⽹公司借助已有的创新技术,在疫情中突显了在管理应变速度、⽣产服务效率等⽅⾯的优越性,证明了科技在对抗突发性风险⽅⾯的强⼤能⼒,各⾏业加快了数字化、⽆⼈化、线上化进程。
同时,针对疫情中产⽣的新问题和新需求,许多技术被加以改造利⽤,也不乏全新的技术被创造出来,其中⼀部分可能同样适⽤于⾮疫情状态下的通⽤场景,从⽽得以在疫情后被常态化。
最后,由于疫情对社会健康意识、流感季公共卫⽣意识以及公共危机风控意识都有显著提升,疫情后的⽣产和消费都可能在新的意识驱动下发⽣改变,新的健康需求和风控需求将为新技术创造机会。
综上所述,体育⽤品业作为制造业的⼀个细分产业,在本次疫情中所⾯临的最⼤机遇和挑战必然⾸先是⽣产和管理的数字化、⽆⼈化和线上化,是管理者和⽣产⼈员对远程协作、⽆⼈化管理等新型⽣产关系的全⾯接纳,是企业战略、产品设计、市场开发等⼈员对新的健康消费需求和风控需求的迅速把握和深刻理解。
2.全球体育科技创新案例的启⽰
纵观疫情期间的体育科技案例,⼤致可以归结为三类,⾸先涌现的是在疫情初期实⾏居家隔离时服务于参与型体育的技术,随后是各⼤赛事暂停和复赛时服务于观赏型体育的技术,多以媒体技术为主,此外还有⼀类是在两类体育幕后服务于场馆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技术。鉴于本⽂⾯向体育⽤品业读者,我们挑选其中与体育⽤品业相关的参与型体育科技来重点阐释。
来重点阐释。
疫情初期的流动和接触限制直接导致了两个与体育相关的问题和需求:
⼀是活动空间受限于室内,尤其以居家为主,因此原本需要室内外专⽤运动场地或户外⾃然环境的体育活动⽆法正常进⾏,由此便产⽣了需求——在居家环境⾥对运动场地或场景的模拟,
⼆是受限于社交隔离,活动参与者以单⼈为主,⾄多和家庭成员⼀起,不仅团队运动⽆法进⾏,多⼈之间的竞赛也⽆法组织,同时教练和运动员之间⽆法直接进⾏训练指导,由此产⽣了另外两项需求:虚拟对⼿或通过⽹络进⾏线上竞赛,以及线上远程或虚拟指导。
当然,场地、竞赛和训练指导对运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多应⽤会以软硬件系统集成的⽅式来同时满⾜这⼏种需求,接下来我们通过⼀些具体的案例来看看体育⽤品业是如何通过不同技术来满⾜不同运动项⽬对场地和竞赛的需求的。
2.1电⼦游戏的硬件仿真
疫情期间各⼤赛车⽐赛停摆,包括F1、勒芒并不约⽽同都推出了虚拟⽐赛,虚拟赛车可以说是最为成熟的应⽤案例,其不仅早已是职业车⼿重要的训练⽅式,也已发展成为全球电⼦竞技赛事。
⼀套完整的赛车模拟器包括控制系统(⽅向盘、脚踏板、⼿刹、换挡器),体感设备(多轴反馈座椅、振动器、仪表和风扇等),显⽰系统(多屏或VR)和主机软件。也正因为发展成熟,该市场基本
由⼏家海外的电⼦外设巨头和赛车游戏外设制造商⽠分。
如果说赛车模拟器完全属于电⼦视频游戏产业的天下,那么基于跑步机、健⾝单车和划船机的智能线上竞速系统就完完全全是体育⽤品产业的天下了。
2.2健⾝器材的数字化和⽹络化
截⾄⽬前,以环法为代表的⾃⾏车赛事,以波⼠顿马拉松为代表的跑步赛事,和以HOCR为代表的赛艇赛事都已经或即将在线上虚拟进⾏,三项赛事各⾃作为所属项⽬的最⾼级别赛事代表的线上虚拟化⽆疑是⼀个历史标志性事件,虽然此前线上跑步、⾃⾏车和赛艇赛事就都⼴泛存在于各项⽬中,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线下赛事迁移⾄线上绝对是此类运动器械和线上竞赛的⼀次历史性的推⼴。
这⼏类虚拟竞赛系统与赛车模拟器的本质区别在于,赛车模拟器是先有软件系统,再围绕软件系统开发硬件设备,⽽这⼏类系统则是先有硬件设备,再通过软件将物理设备完成数字化和联⽹,因此虽然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以软件技术为核⼼的科技初创公司,但传统的器材设备制造商仍然掌握着许多市场积累和硬件⽣产线优势,不论是通过⾃主创新还是技术并购都可以完成产品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
2.3从体感游戏到仿真系统
疫情期间⼤⽕的Switch健⾝环就是绝佳的例证,结合体感控制器的视频游戏已经在市场上⼏经迭代,
健⾝环所使⽤的压⼒传感器、陀螺仪、IR红外传感器等都已在许多可穿戴产品中⼴泛应⽤,但环状操控设备却是⼀个全新的创新设计,并且相⽐过去基于⼀个通⽤设备开发应⽤的⽅式,这款完全基于该控制器的软硬件深度结合的健⾝冒险游戏⽆疑将操控和游戏体验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除体感之外,VR是另⼀个⽕热的技术,并被⼤量应⽤于体育领域。但与单纯的观看赛事不同,参与性的体育活动包含⼤量的位移和头部旋转,VR设备普遍存在影响头部活动、汗液积聚、眩晕、起雾等问题。虽然⽬前许多VR体育活动应⽤能以新鲜体验吸引部分消费者,但从虚拟趣味到真实运动,VR技术的应⽤在舒适性上还有较长的路要⾛。
在专业性和真实性上最为成熟的模拟系统⾮⾼尔夫仿真系统莫属,缘于其相对静态的单⼈击球模式,通过幕布和球/杆追踪传感器可以相当完整的将整个运动的技术细节进⾏模拟,全球两⼤⾼尔夫最⾼组织R&A和USGA都将在疫情期间举办
踪传感器可以相当完整的将整个运动的技术细节进⾏模拟,全球两⼤⾼尔夫最⾼组织R&A和USGA都将在疫情期间举办虚拟⾼尔夫公开赛,不过相⽐⼆者选⽤的单纯视频游戏WGT,带有真实挥杆推杆监测的⾼尔夫仿真系统已经⾮常普及。
类似的项⽬还包括棒球、板球、⽹球、乒乓球、⽻⽑球和台球等,我们已经看到疫情期间马德⾥公开赛采⽤了虚拟赛事形式,但可惜的是球员们需要使⽤传统游戏⼿柄操作。
⽬前不论是VR还是球拍传感器都尚未达到能够模拟真实击球回合的程度,相似的情形在棒球中也有,虽然带有荧幕和⾃动投球机的击球笼已经⼗分普遍,但在有限空间完全由VR和传感器技术来对投打回合进⾏虚拟仿真的效果还差强⼈意。
对于商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更低的乒乓球和⽻⽑球⽽⾔,市场上还未见类似的完整仿真系统,已有的可供训练的发球机在国内有⼚商⽣产,但未见有和显⽰系统和球轨迹监测系统结合的案例。
但随着技术的积累、研发和器件成本的下降,类似⾼尔夫的完整仿真系统会在类似项⽬中得以应⽤。
正如前⽂所述的技术扩散理论,以上这些应⽤都不是短时间内全新的创造,是体育科技早已涉⾜的领域,只不过以往这类应⽤仅在精英体育层⾯⽤于性能测试和训练,在⼤众休闲层⾯仅⽤于⼊门级体验和娱乐游戏,毕竟在真实的场地和⾃然环境中的运动体验更加丰富。
疫情造成的特殊限制给了这些技术⼤量推⼴应⽤的机会,这些技术也在疫情特殊场景下完成了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2.4智能指导和远程教学
疫情防控的居家隔离措施,为“客厅健⾝”和“线上健⾝”带来了发展的黄⾦机遇。从原有的线下健⾝爱好者,到⼤量的“⾮刚需”新⽤户,已有的家庭健⾝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体中得到了显著普及。
但⽕热的线上健⾝背后却暴露出了供需端的不匹配⽭盾,⽐如最为显著的线上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问题,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反馈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匹配问题需要多⽅⾯的创新。
以直播健⾝为例,教练的⽰范不仅存在位置移动,还需要在多个⾓度、局部肢体细节⽅⾯进⾏演⽰,这与传统的直播应⽤场景有些许不同。⽽在学员互动形式上,传统的实时点赞打赏、⽂字弹幕、连麦等均不适⽤于健⾝场景,健⾝服务机构更多采⽤数据、照⽚、视频形式的训练后打卡⽅式进⾏互动和反馈。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已在近⼏年的部分创新产品中有了部分解决⽅案,⽐如将镜⼦和显⽰屏结合的Mirror,以及集成了丰富指导课程的Peloton等,国内的Keep、SPAX等健⾝APP也制作了⼤量的线上课程。
更进⼀步,家⽤健⾝器材需要将更多的传感器和摄像头集成起来,构建软硬件⼀体的智能系统,建⽴健⾝数据库,进⾏⾃动训练数据反馈,以供针对性指导和线上竞赛。
除了⼤众健⾝外,精英运动员也在疫情期间需要借助远程⼯具来保持和教练之间的链接,运动员在家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的⽣理和运动数据,教练通过远程查看数据来安排和调整训练计划。
更进⼀步,运动员的⾝体状态虽然可以通过个⼈训练来得到⼀定保持,但⼤脑和神经反应由于缺乏⽐赛机会难以得到重复刺激,因此市场上的⼀批认知训练产品得到了更多应⽤的机会。
较有代表性的包括NeuroTrainer,XPL,IntelliGym,SynThink 和NeuroTraker等。这些产品⼤多利⽤VR和视觉系统来模拟真实⽐赛中的场景,并由运动员进⾏快速反应操作来训练⼤脑认知⽔平。
这⾥不妨举⼀个最为简单的创新——智能锥桶,各种⾼度、⼤⼩、颜⾊的锥桶是不能再简易⽽普通的体育训练道具器材,⽬前市场上新出现了较多创新性的锥桶,其原理⽆⾮是给锥桶加上发光LED、扬声器以及传感器等,通过⼿机APP 可以设定发光或发声的时间和次序来编制训练内容,为不同运动项⽬提供训练辅助和数据反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致归纳出训练指导应⽤的创新思路,即⼀⽅⾯将教练的部分既定训练内容和指令通过软件完成⾃动设定并形成指令和指导,另⼀⽅⾯通过视频和传感器等技术对训练结果进⾏捕捉,形成视频、图像和数据记录,反馈给教练端从⽽实现双向互动。
2.5体育服装品牌创新
国内疫情中期时部分知名企业将⽣产线转型⽣产⼝罩,并在全球疫情爆发后获得了意料之外的营收,可谓是管理者创新意识和应变决策的典范。⽽体育界也不乏类似的案例,阿迪和Under Armor等运动服饰品牌在全球疫情爆发初期便开始⽣产⼝罩以供应防控需求,并在随后发挥⾃⾝的⾯料和设计优势推出了专门的运动⼝罩。
⼆者的产品Face Cover和Sportsmask均采⽤多层设计,透⽓防⽔层⽤来确保对飞沫的隔离性,间隔层⽤来提供⼝⿐的空间,增加内部空⽓流动性并使脸部⽪肤感觉凉爽,从⽽提⾼运动舒适性。
事实上体育服饰品牌也许能够做的更多,我们都能观察到,疫情期间包括医护⼈员、交通运输、安保和基本⽣活服务业⼈员都需要坚守岗位,并且需要穿戴具有隔离性能的⾐服和⼝罩,体育服饰品牌和⽣产企业通常专注于运动和户外服饰,在⾯料科技和⾯向性能的设计⽅⾯都有着较其它服饰企业更多的积累,如果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提⾼设计⽣产效率和灵活性,就有机会在应对本次突发疫情时转危为机。
写在最后
国内和全球疫情仍然在持续,全球经济受到空前影响,体育相关领域尤为显著,但伴随着包括中超、CBA在内的各项赛事复赛,整个体育产业都在危难中⼒求⽣存,许多科技创新看似锦上添花,但也许就是那⼀簇嫣红让创新企业在残酷的⼤逃亡竞争中成为最后的幸存者。我国体育⽤品企业多为传统制造业,如此危难关头更当把握时机,勇于创新变⾰。希望此⽂能够或多或少为体育⽤品业的决策者提供启发。
【本⽂作者】
王浩⽻,清华⼤学五道⼝⾦融学院体育⾦融研究中⼼总监,2018年福布斯中国30U30体育精英。专注于体育科技与投融资⽅⾯的研究、⾼管教育和项⽬孵化⼯作。
联合你我 • 会同⼋⽅
欢迎留⾔评论,点赞点在看,转发朋友圈
本⽂由中国体育⽤品业联合会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