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何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篇一: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杨柳·清明
暮春三月,柳絮,在春风中,漫天飞舞。杨花,你是在为子推飘扬吗?你与老母亲隐居绵山,尽忠尽孝。面对漫山的大火,你抱着母亲,背靠大树,竟然在烈火中永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用这首诗,描写了寒食节的景象。
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
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
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纷纷回乡扫墓祭祖。
张志真在他的《寒食节》一首诗中写道:寒食时节雨纷飞,春风杨柳映翠微。家家户户禁烟火,纪念贤臣介子推。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1
南北朝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插柳于坟”、“折
柳枝标于户”、“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寒食插柳,成为寒食节的重要象征。
清明,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寒食节,一家人,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烧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屋檐插柳,还含有沾先祖德泽的意思。
李白在词中写道:“年年柳,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他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亲友的美好祝愿。
每年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三大冥节之一,清明节。清明,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清明前的寒食节踏青、扫墓、上坟。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清明,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传说,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记忆中,当我们的亲人离去,送别的亲人会手拿柳枝。现在想来,手拿柳枝,就是不愿让亲人离去。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种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2 杏花村。
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难忘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谱写的赞歌!我们会用鲜花和柳枝编织的花篮,带去我们少年儿童对先烈的瞻仰!胸前的红领巾,见证着我们每天的努力,国旗下的《义勇军进行曲》,时刻鼓舞着我们的斗志,珍
惜时光,为祖国的富强而读书,用我们的汗水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折一枝杨柳献给祖先,我们的骨子里都流淌着中国人的血,五十六个民族,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我们的名子,都叫中国!
2014.3.31 3
寒食诗歌
篇二: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
——韩翃hong 飞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东风标志赏析一
作者:佚名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
发布评论